3月2日,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教一04阶梯教室举办“从环境启航”本科生交流活动,特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、现十一龙樾中学教师吴一鸣作为主讲嘉宾。活动吸引了百余名本科生参与,现场气氛热烈。
吴一鸣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了他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成长轨迹,他本科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,研究生阶段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。期间他发表多篇SCI论文,并参与了第九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、美国地球物理学会(AGU)联席会议等国内外学术活动。他坦言,选择读博的初衷源于对科研问题的执着探索,但职业规划的转变让他最终选择投身教育行业。“科研与教育本质都是传递价值,环境专业背景让我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找到了新方向。”
针对低年级同学关注的保研问题,吴一鸣结合近年推免形势指出,推免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学业成绩与科研素养。他强调,“保研是一场从大一开始的持久战”,建议学生注重目标管理、拓宽格局,同时培养沟通能力。“研究生导师更看重‘合适’而非‘最优’,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团队协作意识缺一不可。”
关于就业问题,吴一鸣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,分析了“美丽中国”政策红利下的职业机遇。他指出,环境专业学生知识面广、可塑性强,在环保装备研发、生态教育、银发经济等领域均有发展空间。针对“求职难”与“招工难”的行业矛盾,他建议学生动态调整职业规划,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,而非局限于‘稳定’标签”。
转型成为中学教师的吴一鸣,以自身职场经历诠释“跨界”价值。他带领学生设计垃圾分类卡牌并获得专利,策划生态科考实践课程,参与北京市环保科普项目,将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融入基础教育。“七年专业学习从未浪费,它让我能以更科学的视角传递生态文明理念。”他表示,职业选择的本质是“找到自己擅长的人生路径”。
展望未来,吴一鸣提出三大关键词——AI与科技中国、美丽中国、银发经济。他鼓励同学们抓住政策与科技风口,“环境人既能投身高端环保装备创新,也可在老龄化社会中开拓绿色服务新场景”。活动尾声,他引用北大鹅腿阿姨陈秀凤的话勉励在场学生:“人生之路漫长,持久努力即是自己的英雄。”
本次分享会开拓了环境学子们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多元视角,同学们受益良多。希望同学们意识到,专业深耕与跨界探索并不矛盾,要保持独立思考,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。
初审:喻昀祺
复审:焦 扬
终审:薛明磊